林智勝與陳金鋒去留的消息吵得沸沸湯湯,我個人絕對支持林智勝的衝撞。
如果說陳金鋒是某個世代的英雄,其實我並不是陳金鋒世代,自認是林智勝世代。我是2003開始看棒球的,對加入La New之前的陳金鋒一點也不熟悉,我認識的陳金鋒就是La New熊的陳金鋒,但也已經足夠累積我對陳金鋒情感。不過真的要說最能代表La New及Lamigo的球星,還是當屬林智勝。
可能我自己也是英雄主義的人(至於能力夠不夠當英雄是另一回事...),能理解當林智勝成熟了以後,他知道自己能力足夠,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可以做什麼。球團對於潘忠韋、黃龍義和陳峰民等那一檔球星的「處置」及「切割」,林智勝與陳金鋒絕對都看在眼裡,他們也知道自己對於球隊還有價值所以避過那一次的釋出,很多念頭大概在那時候就也開始種下遠因。
除了眼前的陳金鋒,先試想一下,如果這個球隊沒有林智勝,石志偉最終會是怎麼樣的退場?我覺得大概也就像曾豪駒或劉家豪這樣發發新聞稿直接轉職。當然石志偉老實苦幹的個性,絕對是企業主喜歡的類型,且石不容易對球團管理階層造成威脅,林智勝、潘忠韋這種的才是讓球團頭痛的人物。
我認為,林智勝老早就開始在籌策這個計畫了,雖然鏡頭上的31經常耍寶搞笑,別忘了他可是深謀遠慮且執行力超強的魔羯座啊!今年的驚奇成績,很多人說林智勝是在拼明年新約的身價(今年是他複數年約最後一年),但現在我們才發現,他拼的是「可以說話」的身價。就像公民運動裡有人這樣講過「唉呀你們沒有扛著數千個家庭的壓力你們不知道當老闆有多為難啊!」言下之意講的是我賺了多少錢繳了多少稅養了多少人,那你能賺多少要我聽你的?林智勝賣命拼出讓人沒話說的成績,現在才能如此「放話」。
為了朋友,為了敬重的前輩,林智勝選擇衝撞球團,同時也是為了自己,「今日陳金鋒,明日林智勝」,現在的31不做、不說,以後誰來幫他說?
林智勝除了球技對臺灣棒球成績貢獻良多,還有更多對棒球環境的付出,跟在球場內一樣都是奮不顧身,絕對稱得上是「世代的英雄」。而,只有英雄主義卻沒能力當英雄的我,只能用自己比較專長的文字,寫下這篇表達對智勝的支持。
Ngayaw Ake, Sa’icelen!
也許我們都太認真
棒球 × 創作 × 和一些自己很認真看待的事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你是誰?」《太陽的孩子》觀後感
看了幾篇關於電影《太陽的孩子》的感想文章,我一直在想怎麼去寫一篇不那麼「文青」,不那麼特定族群才會有共鳴的「進場勸敗文」。
昨天看到一篇影評認為這部電影太有導演的主觀意識,立場太過明顯,致使電影太過單調。(我看了文章的理解。)我想,也許這篇文章提示了我為什麼會有想要寫不文青又不特定族群的感想文的念頭。
我太瞭解這部電影在講什麼,連裡面的阿美族語都聽得懂一些,講話的語調、祭祖的儀式、敬酒的腳步,都再熟悉不過,我覺得最真實的是在部落裡那場復育水圳說明會,一隻黃色土狗坐在主席桌下湊熱鬧,然後眾人激烈又激情地開著會的時候,小黃已經倒在地上安穩坦肚熟睡。這是我看第二次的時候才發現的,雖然紅著眼掛著淚,還是忍不住會心笑了。在人類進行一種名為「社會」的相互制約的環境裡,狗就只是做著一隻狗正在做的事。部落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對比場景。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和阿修一起看的,阿修是某百貨公司資深美術設計,不管作品還是他本人都超時尚的,但他可也是出身苗栗傳統農家,週休假日經常回老家幫忙的現代農青,可能昨天還在跟同事討論下一季流行的色彩搭配,今天他就在水田裡把秧苗插進土中。過了些天我問阿修,看完電影的當下會不會有「好想現在就回去把腳踩在泥土裡啊」的念頭?「並沒有!」馬上回答非常乾脆。現實還是現實,「好想回去踩泥巴」只是我這種都市人的浪漫幻想而已。
是啊,我們都還是活在現實裡。也許電影立場太明顯,但這部電影卻很現實。前文提到那篇有著質疑的評論裡如此提問:「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幸福農婦⋯⋯是這樣嗎? 」我不曾下田,我只是認識幾位務農的朋友,接觸過幾個返鄉青年,我想起電影裡有一段對話——媽媽把台北的工作辭了,女兒說:『那我們以後不就會很窮!』媽媽說:『我們不會很窮,只是沒有錢。』這一幕在女兒與媽媽「就是很窮!」「才不是!」「明明就是!」的鬥嘴中結束。
我覺得,這部電影要拍的不是「理想」,甚至也沒有要鼓勵原住民返鄉的意念,而是想要傳達「現實」,土地被剝奪的現實,部落生活的現實,公務員「荒謬」的過失竟然的的確確是「現實」。看完電影就會想返鄉工作?就像阿修的那句「並不會!」可是觀眾們下次再看到原住民「又」上街頭表達什麼訴求,就比較會意識到這些議題都正在現實裡發生,知道這些人並不是吵著要糖吃,能夠多一點「銅鋰鋅」,這才是導演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
寫了這麼多,說實話,我想我還是寫不出能吸引平時對於土地議題或原住民文化不感興趣的人進場看《太陽的孩子》的感想。
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許多「熱愛原住民」的朋友,不知道大家看到媽媽大聲問女兒「你是誰!」「Pangcah !」這一段時,是不是都跟我有一樣的矛盾?那我是誰呢?我為了什麼這麼在乎原住民議題?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就算「國家」恢復了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所有權那也不會是我的所有。
沒記錯的話是在反黑箱課綱的現場,有位鄒族的地理老師提出一個觀點,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非原住民的朋友熱衷原住民文化,是因為臺灣人歷經各種不同的族群執政後,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根,開始想要找到對於身為「臺灣人」的認同。不是原住民的我也不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那「臺灣人」又是什麼?
Suming說過「原住民不是血緣而是認同」,我猜想在很多原住民耳裡聽來是刺耳的。雖然不算戰戰兢兢,但我確實還滿常檢視自己有沒有哪些可能會僭越了「原住民的朋友」這樣身份的言行。對照電影中可以理所當然大喊自己是Pangcah,那我該喊什麼?能喊什麼?(而且我到這幾年才知道我爸原本不姓陳!)
「可以是原住民,好好喔。」這種非原住民才會說的話,聽來或許愚昧可笑。非原住民的我們所羨慕的,正是可以如此理所當然的說出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為了將什麼延續下去而努力活著。
二刷是自己進戲院,右邊是配戴著阿美族飾帶的媽媽帶著小孩,這個媽媽在電影進行到大喊「Pangcah !」時拿起衛生紙擦了眼淚,在電影中青年跺地敬酒時轉頭對小朋友說「我們以前就是這樣!」
導演們想為原住民族群拍一部電影,就算他們拍的是一部只有原住民才會深受感動的電影,我覺得這樣也很足夠了,不是嗎?何況這確實是部有品質的電影。
我是誰?就算我誰都不是,如果我能為我認同的土地,為我喜愛的人們付出點什麼,完成點什麼,那麼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也算值得了。
終究寫不出一篇「勸進文」也沒關係,我只是想記錄下自己對於這部電影的感想。
對了,電影主題曲霹靂無敵好聽。沒講到這個對不起自己!
Cima kiso? Ci 金鈴 kako.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被迫一路奮鬥的人生
前二天接到家扶中心電話,負責我助扶小孩的社工張小姐說,孩子決定休學了。
說因為受傷,傷勢一直無法痊癒不能練球,也沒上場機會,
跟家裡討論之後決定休學打工賺考新學校的錢。
而且因為他休學,就不能再接受家扶的金錢援助了,
不過家扶這邊還是會持續追蹤他一年。
(我接這通電話時才知道除了學齡前幼童,非在學青少年是沒辦法成為家扶觀護的對象。
相當訝異,但尊重家扶的機制。)
聽到這樣的消息實在滿感傷的,尤其自己剛好比較常接觸原住民和球員,
真的滿多各種辛苦的故事,而這次竟發生在自己助扶的孩子身上......
上週知道智勝要出書時,就想著要送這本書給孩子,接到電話以後,就猶豫了起來,
想著不知道孩子這陣子會不會排斥接觸棒球相關事物。幾經考慮,
雖然我還沒看過這本書啦,但我想智勝出書的重點
應該不是要講如何成為一位成績優異的選手,
而是分享他在面對各種挫折時的心路歷程...
看著他從剛進中職的手臂多次開刀,到前年車禍受傷,
如今都撐過來了,肯定是相當具有激勵人心的說服力!
訂完書之後,原本只是想mail給社工知會一聲,
寫著寫著,剛好把因為這件事而百感交集的情緒整理出來。
老實說,我自己絕對不是什麼堅強奮鬥的人,
決定分享這封信件是因為,希望讓更多人知道,
堅持成功的故事以外,更多的是弱勢族群裡,被迫挑戰的,必須一路艱辛奮鬥的人生。
以及,讓更多人知道社工人員的運作,他們真的很辛苦又很認真啊!
####
張小姐妳好!
接到妳的電話之後,不免感到惋惜,也擔憂ΟΟ的情況。
我知道自己愛莫能助,但還是希望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能盡一點心力,
我在讀冊生活網路書店訂購了《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一書,
近日內會直接送達服務處,
(對上班族來說要去郵局一趟實在麻煩,我就直接選收件處在貴單位了)
我同時也會寫一封信寄到貴單位,屆時再麻煩妳幫我一併轉交給ΟΟ。
也許妳已經知道林智勝是中職Lamigo隊明星球員,
曾受過家扶協助,這些年常與家扶合作公益活動,
而在他達到這些成就的背後,真的是多災多難大小傷勢不斷,
去年因為車禍受傷,萌生退意,但現在已經走出低潮,繼續在球場上征戰,
而且目前一系列熱身賽看下來,狀況似乎可以接近之前的全盛時期。
送這本書並不是想要挽回ΟΟ繼續走職業球員一路,
我知道出身弱勢族群的運動員經常會面對到各種無奈的局面,
相信ΟΟ是個成熟的孩子,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經過各方考量,
打球也好,不打球也好,不同的路途但一樣都是需要一路奮鬥下去的人生。
希望林智勝的分享可以給他一些鼓勵和支持,祝福他一切都好!
也感謝妳的用心與協助。
說因為受傷,傷勢一直無法痊癒不能練球,也沒上場機會,
跟家裡討論之後決定休學打工賺考新學校的錢。
而且因為他休學,就不能再接受家扶的金錢援助了,
不過家扶這邊還是會持續追蹤他一年。
(我接這通電話時才知道除了學齡前幼童,非在學青少年是沒辦法成為家扶觀護的對象。
相當訝異,但尊重家扶的機制。)
聽到這樣的消息實在滿感傷的,尤其自己剛好比較常接觸原住民和球員,
真的滿多各種辛苦的故事,而這次竟發生在自己助扶的孩子身上......
上週知道智勝要出書時,就想著要送這本書給孩子,接到電話以後,就猶豫了起來,
想著不知道孩子這陣子會不會排斥接觸棒球相關事物。幾經考慮,
雖然我還沒看過這本書啦,但我想智勝出書的重點
應該不是要講如何成為一位成績優異的選手,
而是分享他在面對各種挫折時的心路歷程...
看著他從剛進中職的手臂多次開刀,到前年車禍受傷,
如今都撐過來了,肯定是相當具有激勵人心的說服力!
訂完書之後,原本只是想mail給社工知會一聲,
寫著寫著,剛好把因為這件事而百感交集的情緒整理出來。
老實說,我自己絕對不是什麼堅強奮鬥的人,
決定分享這封信件是因為,希望讓更多人知道,
堅持成功的故事以外,更多的是弱勢族群裡,被迫挑戰的,必須一路艱辛奮鬥的人生。
以及,讓更多人知道社工人員的運作,他們真的很辛苦又很認真啊!
####
張小姐妳好!
接到妳的電話之後,不免感到惋惜,也擔憂ΟΟ的情況。
我知道自己愛莫能助,但還是希望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能盡一點心力,
我在讀冊生活網路書店訂購了《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一書,
近日內會直接送達服務處,
(對上班族來說要去郵局一趟實在麻煩,我就直接選收件處在貴單位了)
我同時也會寫一封信寄到貴單位,屆時再麻煩妳幫我一併轉交給ΟΟ。
也許妳已經知道林智勝是中職Lamigo隊明星球員,
曾受過家扶協助,這些年常與家扶合作公益活動,
而在他達到這些成就的背後,真的是多災多難大小傷勢不斷,
去年因為車禍受傷,萌生退意,但現在已經走出低潮,繼續在球場上征戰,
而且目前一系列熱身賽看下來,狀況似乎可以接近之前的全盛時期。
送這本書並不是想要挽回ΟΟ繼續走職業球員一路,
我知道出身弱勢族群的運動員經常會面對到各種無奈的局面,
相信ΟΟ是個成熟的孩子,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經過各方考量,
打球也好,不打球也好,不同的路途但一樣都是需要一路奮鬥下去的人生。
希望林智勝的分享可以給他一些鼓勵和支持,祝福他一切都好!
也感謝妳的用心與協助。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政治文
原文發表時間:2011年10月27日
OPEN TAIWAN很明顯是蘇貞昌的場子。
偶像在OPEN TAIWAN表演時,我的內心其實是很複雜的。
我曾經轉貼了偶像在三立新聞的專訪片段,忘了誰留言表示不樂見Suming「走到這樣」,
我猜想是擔心Suming被貼上政治標籤。
但是,Suming都如此勇於面對可能被貼標籤的結果了,
身為鐵粉,又恰巧和偶像在政治上的立場相同,
那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寫過不少篇「體育與政治」的文章,
在我的觀點裡,「國旗」本身就是政治性的圖騰,(莫那魯道:圖騰!)
(反過來說,「圖騰」也是一種政治。)
國際運動會上,升國旗就是政治行為。
「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是個假議題,
包含各種國際級競賽,比方《賽德克‧巴萊》參加影展時衍生的國籍事件,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也是假的。
如要精準的描述,應該是「政府官員不該把自己的政治責任交由選手(各類參賽者)來承擔」。
好像是楊淑君事件時,在噗浪上談起「國旗就是政治」這事,有朋友說我「太政治」,
言下之意,扯到政治方向就是走歪了。
但是,「政治」本來就不是那麼狹隘的,
更不該是負面的詞彙,甚至是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標籤。
今天看《賽德克‧巴萊》上集,後半段演述到自我認同時,我覺得非常的政治,
回到家剛好看見牧青轉貼的連結,在探討這部電影「應該被更深層探討」之處,
也看見中時記者何榮幸對《賽德克‧巴萊》及《牽阮的手》兩部電影的看法,還有戴立忍導演的文章,
但就像牧青說的,是提到了,卻又似乎不足。
稍早跟藏熱談及我對《賽德克‧巴萊》在探討自我認同的想法,
他說:我會想說這些到底是原住民觀點 還是漢人覺得原住民會這樣想
我說:那我下次去都蘭時你也可以一起來啊!
星期六在都蘭,深夜,雖然我已經開始進入渾沌狀態,但很多話我還是聽到心裡,
大家聊到了政治話題。
「政治話題」這四個字可能狹隘、也可能廣義了,
基本上他們是在討論東海岸的問題,然而卻跟「政治」牽扯著很深的關係。
不只東海岸的問題,還有目前執政黨對於媒體的掌控、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期盼?),以及在藝文界發生的諸多行政問題,以致於他們認為目前的執政者不被汰換掉的話未來真的堪慮。
反對目前的執政黨,是不是就是「反藍」?
所謂「反藍」跟「反象」道理一樣,他不一定是綠,
只是台灣政治比中職四隊還慘澹,只有兩個陣營。
寫到這裡我開始覺得有點猥瑣,記述別人談及政治議題時我竟會如此小心翼翼,怕讓人將他們直接貼上標籤,就像害怕自己不小心幫朋友「出櫃」了一樣。
好吧,就算「政治」如此不討喜,但是逃避政治話題,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就能更美好嗎?
我不知道魏得聖導演到底有沒有刻意把政治議題擺進電影中。
到底是我「太政治」以致於過度敏感?還是導演「太狡猾」以致於相當隱晦?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上映很久了,而我在閱歷過幾次原住民對東海岸BOT案的探討,且又回了都蘭一趟後才來看這部電影,可能也是個再適切不過的、冥冥中的機運吧。
####
延伸閱讀:我見我思-《賽德克》與《牽阮的手》2011-10-26 中國時報 【何榮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02600018.html
P.S.這篇網誌所有被我提及的友人中,我敢肯定牧青最不怕被標籤:P
偶像在OPEN TAIWAN表演時,我的內心其實是很複雜的。
我曾經轉貼了偶像在三立新聞的專訪片段,忘了誰留言表示不樂見Suming「走到這樣」,
我猜想是擔心Suming被貼上政治標籤。
但是,Suming都如此勇於面對可能被貼標籤的結果了,
身為鐵粉,又恰巧和偶像在政治上的立場相同,
那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寫過不少篇「體育與政治」的文章,
在我的觀點裡,「國旗」本身就是政治性的圖騰,(莫那魯道:圖騰!)
(反過來說,「圖騰」也是一種政治。)
國際運動會上,升國旗就是政治行為。
「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是個假議題,
包含各種國際級競賽,比方《賽德克‧巴萊》參加影展時衍生的國籍事件,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也是假的。
如要精準的描述,應該是「政府官員不該把自己的政治責任交由選手(各類參賽者)來承擔」。
好像是楊淑君事件時,在噗浪上談起「國旗就是政治」這事,有朋友說我「太政治」,
言下之意,扯到政治方向就是走歪了。
但是,「政治」本來就不是那麼狹隘的,
更不該是負面的詞彙,甚至是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標籤。
今天看《賽德克‧巴萊》上集,後半段演述到自我認同時,我覺得非常的政治,
回到家剛好看見牧青轉貼的連結,在探討這部電影「應該被更深層探討」之處,
也看見中時記者何榮幸對《賽德克‧巴萊》及《牽阮的手》兩部電影的看法,還有戴立忍導演的文章,
但就像牧青說的,是提到了,卻又似乎不足。
稍早跟藏熱談及我對《賽德克‧巴萊》在探討自我認同的想法,
他說:我會想說這些到底是原住民觀點 還是漢人覺得原住民會這樣想
我說:那我下次去都蘭時你也可以一起來啊!
星期六在都蘭,深夜,雖然我已經開始進入渾沌狀態,但很多話我還是聽到心裡,
大家聊到了政治話題。
「政治話題」這四個字可能狹隘、也可能廣義了,
基本上他們是在討論東海岸的問題,然而卻跟「政治」牽扯著很深的關係。
不只東海岸的問題,還有目前執政黨對於媒體的掌控、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期盼?),以及在藝文界發生的諸多行政問題,以致於他們認為目前的執政者不被汰換掉的話未來真的堪慮。
反對目前的執政黨,是不是就是「反藍」?
所謂「反藍」跟「反象」道理一樣,他不一定是綠,
只是台灣政治比中職四隊還慘澹,只有兩個陣營。
寫到這裡我開始覺得有點猥瑣,記述別人談及政治議題時我竟會如此小心翼翼,怕讓人將他們直接貼上標籤,就像害怕自己不小心幫朋友「出櫃」了一樣。
好吧,就算「政治」如此不討喜,但是逃避政治話題,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就能更美好嗎?
我不知道魏得聖導演到底有沒有刻意把政治議題擺進電影中。
到底是我「太政治」以致於過度敏感?還是導演「太狡猾」以致於相當隱晦?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上映很久了,而我在閱歷過幾次原住民對東海岸BOT案的探討,且又回了都蘭一趟後才來看這部電影,可能也是個再適切不過的、冥冥中的機運吧。
####
延伸閱讀:我見我思-《賽德克》與《牽阮的手》2011-10-26 中國時報 【何榮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02600018.html
P.S.這篇網誌所有被我提及的友人中,我敢肯定牧青最不怕被標籤:P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