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老陳故事

會認識老陳……喔,老陳是個職棒球員,當然我會認識他。應該說,和老陳「相識」,是在四年前的四月天。

那時候,和常在球場照面的的幾位球迷逐漸熟稔,他們是以徐姐為首,組成了一個小小加油團,在因緣際會下,老陳和他們成為了好朋友。某日加油團成員邀我一同吃晚飯,晚到的我在泰式熱炒餐廳的大圓桌坐定後,發現還有兩個空位和兩副乾淨碗筷,以為是有其他球友還沒到場,遂不以為意。

我的座位是面對著餐廳門口,看見老陳帶著學弟小劉走進來時我還興奮的想告知同桌球友有球員出現,怎料大家反倒主動向兩位熱情招呼,當老陳與小劉入座,才知道原來這次飯局的主角便是老陳!就這樣毫無心理準備之下,意外地,老陳成為我人生中第一位「認識」的職棒球員。

雖然老陳是資歷已久的捕手,但其實鮮少有人叫他「老陳」,在老陳還不被叫做老陳之前,我一位球迷朋友「阿喵」非常喜歡他,但那時隊上另一個年輕捕手,較受到更多球迷的注目與喜愛,相對於「青春的肉體」稚氣形象,老陳便顯得「老成」許多,尤其我們常在場邊看他賽前練習,或是比賽之後,會換穿T恤、短褲,脖子上還垂掛著毛巾,打扮就像清晨時常見在公園運動的叔叔伯伯們,因此我便開玩笑地故意起了「老陳」這樣一個綽號,卻因為如此「親切」的稱呼而在網路球迷間流行了好陣子。直至見過數次便服打扮的老陳,才發覺老陳一點都不老,而且相當留意流行趨勢,是個騷包的天蠍男!

認識了老陳以後,我卻未曾當著老陳的面直喚「老陳」----畢竟老陳也才大我九個月,叫他「老陳」,豈不是在自己身上也貼附同樣的「賞味期限」標籤?鮮少會有女人對自己年齡如此達觀的,人家也是會在意的嘛!

撇開年紀因素,老陳終究是過往如我這般小小球迷眼中的職棒明星,若非徐姐邀約,我也不過是個「曾經在球場見過他的球迷」,所以那次飯局後,除了在球場上打招呼,我仍不敢主動向老陳攀談,直到某次球隊的大學校園座談會,老陳也應邀出席,由於在平日中午舉辦,加油團大多數成員是上班族無法參加,我則因為工作上的彈性,便獨自前往。

整個座談會期間我都安靜的躲在教室最後一排,最後開放簽名時間,因為我先前就有球員的簽名了,打算只四處拍照留下紀念,沒想到老陳這時看到我,竟主動向我打招呼「妳怎麼有空來呀?」露齒微笑的強烈親和力,頓時化解我武裝的心房;原來,「跟球員認識」就是這麼一回事啊!以前總是在一旁看著球員與其他球迷話家常的我,總有一絲傾羨,也好奇他們彼此是什麼關係,現在則是我被其他球迷帶著傾羨與好奇眼光注視著,但也不過就是「認識」罷了。而我對於那天主動開口閒聊的老陳也有著一份感念,原來我們也可以是朋友!

那之後,加油團尚有幾次和老陳聚會,其間也見證了老陳從娶妻到生子。和老陳一家有著深厚交情的徐姐,這兩年則因家中有事繁忙,減少了進場看球的次數,也與老陳較疏於聯繫。某次我和被球迷團團包圍著索取簽名的老陳打招呼時,只見他手上一邊忙著,仍舊問了我徐姐家裡的情況,關心著有沒有比較改善,事後徐姐也說,過沒幾天就接到老陳的電話,頓感窩心。

因此,去年季末傳出老陳涉入假球案時,我的確是比一般球迷還要意外,約談的消息被報導之後,卻也不敢主動向徐姐詢問情況:「老陳有沒有說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收錢打假球?」

那陣子我回想著所有與老陳接觸過的片段,其中有認真討論球隊捕手世代交替的畫面,有逗弄憨直學弟的畫面,也有勉勵學弟苦練的畫面,以及為了學弟被女方經紀公司要求必須否認兩人交往而抱不平的畫面;有老陳搞笑模仿教練「雜唸」的歡樂畫面,也有認真嚴肅規劃如何組織工會的畫面。而我自己早在06年時便聽說過老陳在05年假球案爆發前,曾向「白手套」表明拒絕放水,07年也從旁得知那時候老陳打算將幾個不肖隊友上報球團。

然而這回,偵辦結束,老陳因為不認罪被檢方認定「毫無悔改之意」遭到起訴……

今年季初,終於再和徐姐及加油團成員見面,歡樂愉悅的場合裡卻瀰漫著低迷不安的尷尬。還是提到了老陳被起訴的事,徐姐說他們曾通過電話,老陳否認放水,並且在電話中說:「我以我的上帝和人格保證!」我不曉得徐姐到底怎麼看待整個事件,但我看得出來她對老陳,以及老陳一家子的心疼。

席間,徐姐很輕鬆的說道,咋聽到起訴消息時她自己還滿鎮定的,反而是她小六的兒子卻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葛格真的不能再打球了嗎?他還有一家大小要養啊!那他要怎麼辦啊?」小朋友真誠而坦率的表現,我們聽完都大笑了起來。孩子並不問自己熟悉的大葛格有沒有打假球,有的只是純真的擔憂與體貼,在這般時刻,是最溫暖人心的。

球團老闆曾表示相信檢察官不會無端起訴,我則秉持著既然不認罪,那就等待法官最後的裁定吧,但我還是期待法官最後判決是:能還我老陳,也就是我以前認識的那個成熟、有想法,真心與你「交陪」的老陳。

土城看守所裡也有個鼎鼎大名的「老陳」,當初轟轟烈烈被起訴,有項罪名最近被宣判無罪了。也許,我是說「也許」,被控打假球的老陳,也許會被判無罪,我還有機會見到他,一定當面跟他聊聊篇幅裡我來不及寫到的,我所認識的老陳。

====
原文發表於2010.7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83期

一0八針紅線的緣分

一0八是個奧妙的數字,而且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上來說,108是1的1次方乘以2的2次方乘以3的3次方,還有個專有名詞叫做「3的hyper階乘」。同時一0八亦是宗教上常見的數字,例如在伊斯蘭教中108代表真主,佛教有「一0八種煩惱與苦難」的說法,道教的一0八則是代表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的總和;而小小的橡皮球纏上層層的棉線後,由白色皮革包裹起來,再以手工縝密地繡上一0八針紅線,便成為牽動千萬人心的棒球。

正式成為棒球迷,至今已有五個年頭,或許和多數球迷是親友領進門不同,那是個特殊的機緣。記得是在2004年夏末,下班後常去一家清粥小菜吃晚餐,電視總是播放著中職比賽,在那時候,我對棒球的認知非常薄淺,只有國際賽事會留意一下打贏了對手沒有,球星沒認識幾個,而且連中職有哪七隊我也說不完整。

我從他們偶爾會轉台看看另一電視台放送的職棒賽事,但沒多久總又轉回有著誠泰的頻道,推測出老闆一家是誠泰的球迷。那是雅典奧運剛結束,激情過後的沈靜期,但是陣中沒有奧運國手的誠泰以及La New,比賽反而打得特別精彩,根本不像是戰績墊底的球隊,而我就這樣天天喝著稀飯配球賽,竟然也變得對棒球有興趣起來,總要等到攻守交換時才趕緊回到家裡打開電視,繼續看還沒打完的比賽,上網查詢中職相關資訊後才發現,新莊球場居然只距上班地點不到15分鐘的車程,「原來棒球離我這麼近!」終於在10月15日那天我踏進了中職球場,成為棒球迷,我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因為棒球,我的交際圈大開,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球迷朋友;因為喜愛的球隊主場在高雄,在那之前不曾主動前往高雄的我,已經認得高雄市區的主要道路;一度成為擁有數千使用者的討論區板主,享受過掌握權力的快感;加入了朋友組成的壘球隊,親身體驗揮棒及踩壘包的樂趣;開始撰寫棒球相關的文章,作品陸續刊登在報章雜誌或網路媒體上;訪問過棒球紀錄片的電影導演及製作人,並集結成專題報導;結識臺灣棒球圈的多位前輩,瞭解球團的運作、球界的黑暗面、也一起投入關懷棒球的行動;甚至曾在某個會議場合中見到了政院副院長,他對我說:「我認得你!有在球場看過你喔!」……五年前的我不曾試想過這些種種經歷,就在自己開始看棒球之後,人生似乎便往奇妙的方向奔去了!

跟棒球的交情,或許就像與人的交往一樣,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不一而足。在還沒有認識棒球前的學生時代,身邊有個對棒球用情至深的朋友,我總記得那次好友們在三商巧福用餐,整個晚飯時間,這位死忠味全龍迷堅持只肯喝一杯汽水,就是不讓三商多賺點錢的「任性」;上了大學我到外地唸書後,偶然看到電視新聞報導有群龍迷前往味全總公司抗議球隊無預警解散,鏡頭裡那個以倒鮮奶方式表達不滿的男子,竟然就是自己的朋友!「有必要這麼激動嗎?」當時在電視機前傻眼的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在自己也迷上棒球後,那些原本我不懂得的情感,接連而來相繼體驗。總冠軍戰的沸騰、和他隊球迷間幼稚的的鬥嘴,只要是跟棒球相關的大小事,都足以牽動自己的情緒。而最大的震撼莫過於05年中職季中爆發的假球案,涉案人竟是自己最喜愛的球員,打擊之大讓我足足哭了三天。喜愛的球員離開棒壇後,看球頓時失去重心,卻反倒激發我想要更深入瞭解棒球、探究棒球文化。沒有永遠的球星或球隊,對棒球的喜愛才是讓自己維持熱情的動力。我想,許多棒球迷都是如此。

中華職棒五次假球案爆發,很多人都在問到底這些「永不放棄」的中職球迷在想什麼?是啊!一個情人出軌五次,還不分手嗎?我也這麼問自己。但是「分手後還是可以做好朋友啊!」我還是有特定支持的球隊,有特別喜愛的球員,持續關心著中職發展,總是希望中職可以更進步,不過我知道中職不再是唯一,臺灣棒球還有更多精彩的面向值得去發掘,自己能為臺灣棒球做些什麼,也成為我認真思考的事。

前些日子,意外接獲朋友的邀請,提議讓我去參加政府「振興棒球」的會議,為球迷發聲,一方面感謝朋友們的看重,另一方面卻也擔心自己能力未迨,會辜負大家的期待。過沒幾天,又因緣際會,在球迷工會籌辦的義演賽中,有幸參與球員的賽後記者會,和大聯盟球員近距離面對面。這些日子的際遇,讓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一般球迷比起來,真是莫名的幸運呀!當我向朋友談起這樣的感想,他卻對我說:「你早已經不是一般人了啊!」這句話點醒了我,和其他許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朋友相較起來,這樣的幸運更是一種機緣,也許就像一0八這個數字一樣,有其必然的道理,臺灣棒球可能還有我能盡力的地方,我可以幫助它實現。

還記得,當初加入邊邊角角論壇時的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陳金鈴,和陳金鋒只差半個字喔!」論壇執行長李大哥說:「這也是你和棒球的緣份呢!」

不知道當初棒球的發明者,是怎麼決定了縫線的一0八針,這一0八針紅線所衍生的千變萬化,讓墜入其中的球迷們如同宗教信眾般為之瘋狂,而我和棒球的緣分,似乎也被這條紅線緊緊纏繞著。

====
原文發表於2010.1 印刻文學生活誌 77期

向「為國爭光」說再見!

威廉波特少棒賽結束,代表台灣出賽的龜山國小最終敗給美國加州隊,獲得亞軍,這是臺灣暌違冠軍十三年以來最高的名次,小朋友們受到各界矚目,許多國內媒體及球迷均以「台灣之光」來稱讚這些小球員們,舉國上下彷彿又回到紅葉少棒的時代。

說到威廉波特就不得不提紅葉少棒隊,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擊敗來自日本的和歌山隊,而在先前和歌山隊又曾擊敗威廉波特的冠軍隊伍調布少棒隊,這般空前的勝利帶動了台灣的棒球風潮,國人總是期待中華隊選手可以為國出頭,但此一現象凸顯的卻是當時民族自信心的嚴重缺乏。

一九六九年,台灣由金龍少棒隊代表參加威廉波特比賽,並拿下世界冠軍,除了隔年排名第五外,一九七一年起拿下四連霸,但其後卻出現主辦單位拒絕台灣參賽的憾事,主因在於台灣經常違反威廉波特的組隊規定,在無法配合主辦單位「社區形態」的參賽架構下,我國於一九九七年主動宣布退出這項少棒大賽,直至二○○三年才又重返威廉波特。

自日本殖民時期至國民政府來台後,在那樣的年代,或許只能藉由國際賽事的戰績才能證明自己的「國力」堅強,也因此屢獲佳績的少棒比賽成了國人最注目的賽事。小朋友們出賽前肩負起「為國爭光」的責任,奪冠回國的小選手們更被當作「中華英雄」來看待。如今已不再是「三更半夜搬著板凳守在黑白電視機螢幕前」的陳舊年代,卻同樣將「民族榮耀」披覆在這些十一、二歲的孩童們身上,可就顯得荒謬而落伍了。

其實威廉波特少棒賽的立意,更像是舉辦一場國際少棒夏令營,透過轉播可以看見選手村內,為小球員們準備了許多小朋友會喜愛的食物以及娛樂設施,為的就是讓來參賽的小選手們可以好好的享受假期,然而我們卻鮮少看到台灣的球員出現在這些遊戲場合裡,有媒體記者訪問我國選手有沒有玩到什麼,不少小朋友卻說「現在要以比賽為重(所以沒有玩到什麼)」,這樣的回答著實令人心疼。

對這群國小六年級的學童而言,到底是「玩得開心」比較重要,還是「展現國力」比較重要呢?又,為什麼是由這群小朋友承擔「為國爭光」的責任,那大人們又做了哪些為國爭光的事呢?

不僅在棒球運動上,許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同樣加諸了過重的期望,當我們回首自身童年,感慨那段純真美好的時光竟如此短暫,一去不復返時,卻又轉身督促孩子們盡早「社會化」當個小大人,實在相當矛盾。

當國人沉浸在小選手們獲得佳績的同時,或許也該省視自己對於這場賽事的態度,我們是為了球員們表現出精采的球技而開心,還是因為他們為台灣「出頭」而高興?期待所有愛棒球的小朋友們都能懂得享受打球的樂趣,而不是深刻感受到為國爭光的壓力,大人們也能成為陪著孩子享受童年的同伴,而非施加壓力的頂頭上司。

====
原文發表於2009.9 新新聞周刊 1175期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四)共同的棒球記憶

 訪談接近尾聲,我們請教了兩位導演小時候關於棒球的回憶。

沈可尚導演說,小時候開始接觸棒球,是三更半夜睡到一半,被父親挖起來一起看電視轉播。那時覺得打棒球看起來好威風,也因此逐漸對棒球產生了興趣,暑假時幾乎天天和同學、朋友一起在附近的空地玩棒球遊戲,直到升上國中後因為課業壓力,接觸棒球的時間便漸漸減少了。但沈導演說自己還是很喜歡看棒球比賽,尤其是中華隊的比賽,可以看到國人的凝聚力,「好像只有在那時刻,臺灣才比較像一家人。」

廖敬堯導演的棒球啟蒙,則是在他國中時,父親帶他去看中華職棒。廖導演是台中人,當時職棒剛開打,台中的比賽幾乎場場爆滿,看著全場成千上萬的觀眾為球員加油吶喊,令導演相當震撼與感動,從此便迷上了棒球,開始收集球員卡,會跟朋友一起組隊打球,甚至和隊友一起訂做了球衣,「雖然只穿過了兩次!」導演說他有將球衣保留下來,折得整整齊齊的,現在還躺在老家衣櫃裡。

不論是喜歡看國際賽或是中華職棒,相信許多棒球球迷都擁有和兩位導演類似的共同經驗。這幾天相繼有IBAF青少棒賽,與威廉波特少棒賽,就連筆者的母親也會特地守在電視機前面關心賽況,然而這對我來說卻是個意外發現!畢竟以往只見過父親在看洋基隊的比賽,家母則都打開另外一部電視收看鄉土連續劇。雖然看IBAF時,中華隊表現不盡理想,輸球會令她很不開心,但是母親卻也回憶起她的小時候,開口聊起那段她和父母與兄弟姐妹,全家人半夜不睡覺,一起圍在電視機前為中華小將們加油的快樂時光。

不管是男、是女,是小孩、是大人,臺灣人的生活中都少不了棒球的參與。你可能是上場比賽的選手,可能跟朋友揉了紙團就玩起棒球遊戲,可能進場或在電視上看過球賽,可能見過自己的同學因為支持不同球隊而鬥嘴起來;並非要上場打過球,才能自詡為真正的棒球迷,也不需對棒球規則或球員紀錄如數家珍,才能享受一場棒球比賽,只要你體會過棒球的樂趣,記憶中的快樂便又添上一筆,如同兩位導演所言,《野球孩子》並不是一部棒球電影,而是記錄一群孩子,在升上國中前,最深刻也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訪談後記:
在經過與導演的細談之後,我們對《野球孩子》有了更深入瞭解,並體驗了各種不同層面的感動。感謝沈可尚與廖敬堯兩位導演、及黃茂昌製片撥冗接受邊邊角角的專訪,期望藉由這次訪談,能與球迷們分享不一樣的棒球視野,增添看《野球孩子》這部電影時,以及看棒球時多一分的樂趣。

====
表於2009.8.25 UDN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MAIN_ID=115&f_SUB_ID=609&f_ART_ID=209484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三)見證孩提時的純真

野球孩子在大賽前的集訓中,球員徐弘霖因為老是不抄聯絡簿,令教練非常生氣,對他訓斥著:「讓你繼續留下來的話,難道其他小朋友不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你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打球?」弘霖相當懊悔,央求教練再給他一次機會,教練要他去問其他隊友願不願意讓他留下來,再回報結果。

我八卦地向導演提問:該不會真的有人不希望他留下來吧?沈可尚導演回答,小朋友們不會那麼心機的勾心鬥角,大家當然都不希望有人離開,重要的是隊長楊聖偉問了徐弘霖一句話:「你自己到底想不想留下來?」弘霖點點頭說自己想要留下來,於是所有小朋友們就開始幫忙想一個「漂亮的說法」,好說服教練。

我表面上平靜地聆聽導演述說著他的觀察,但心中可是暗自驚覺自己難道已經「世故」了?不然怎麼會認為可能有人不希望團體中有個「拖油瓶」?

回想起在戲院裡,劇情進行到比賽的最後半局,富源國小落後一分,二出局、一壘上有人,徐弘霖站在打擊區上。即使我已經知道比賽是輸球收場,但我還是相當地緊張,我真怕弘霖會成為結束比賽的最後一位打者。如今對當時自己的擔憂感到好笑——這群小朋友的腦袋裡,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戰犯」二個字吶!

或許這也是一種城鄉差異?相對於電視上美語學苑廣告中,以英文自豪地說著未來想當總統、抱負是治理好國家的小大人,至少我在花蓮富源國小這些孩子身上,嗅不出絲毫世故的氣息。他們不會去算計團體中誰付出了多少,自己又收到多少回報,他們只想著該怎麼做才能幫上朋友的忙。

就連在電影文宣上被描述成具有超齡氣息的隊長楊聖偉,別看他總是必須板起臉孔擺出威嚴,好讓調皮搗蛋的隊員們乖乖進行練習,但是在某次看似嚴肅的訓練氣氛裡,卻又不禁做出搞笑動作,逗得隊員們紛紛笑開懷。

廖敬堯導演說,在進行剪接時真的很不想保留這段劇情,因為自己心目中那個形象總是成熟穩健的隊長,不該會有這樣搞笑的動作啊!廖導演靦腆笑著說:「我實在不能夠接受!」倒是沈導演堅持這段畫面剪進影片中,「那也是楊聖偉真實的一面呀!」

不只在全是小男生的球隊裡看見真摯的情感,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感情也同樣純真。電影的前段,有位小女孩耐著性子教導心不在焉的陳凱文算數學;而在全國大賽比完之後,小女孩為了準備畢業典禮上要表演的舞蹈,一個人在司令台上獨自練習著,不知道過了幾個八拍,幾個小男孩走入鏡頭中跟隨著一起練舞,帶頭的、也跳得最好的就是陳凱文。

導演說這兩段劇情的發生時間至少相距半年之久,原本劇組都忘了主動上前陪著小女孩練習的小男生,跟先前教數學場景中的男孩會是同一人,所以在他們拍攝完畢後進行所有影片的瀏覽時,發現這個「巧合」都感到非常驚喜。驚喜的是,他們看見小朋友們在對異性開始萌發特別情愫,但又不懂得怎麼表達的階段,以默默地彼此幫助、彼此守護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情感,不管那是愛慕或是相互欣賞的友誼,都教人萬分感動。

看完野球孩子這部電影,也重新見證了孩提時純真的美好。

====
原文發表於2009.8.22 UDN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09399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二)冠軍之外的棒球

筆者並不是會追著影展跑的戲迷,也不是特別支持國片因而買票支持的影迷。吸引我進場看《野球孩子》的緣由是,先前看了連續劇《比賽開始》的最後一集,劇中磯崎國小少棒隊最終打敗了全國冠軍隊伍,眾人無不欣喜,但我卻對於結局仍舊落入「最終贏得勝利」的俗套感到失望。難道比賽開始之後,就只有「贏球」才是最好的結局嗎?聽到我的想法,朋友建議我去看《野球孩子》,「他們最後就沒有贏球喔!」

在與廖敬堯、沈可尚兩位導演和黃茂昌製片的訪問中,談到為何選擇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一部棒球電影?導演們表示,因為想以最真實的方式,記錄一群打棒球的孩子的童年時光。歷經漫長的拍攝過程,劇組團隊逐漸與小球員們產生情感,開始和富源國小站在同一陣線,希望能一路挺進冠軍賽勇獲全國冠軍,沒想到球隊卻僅於十六強止步!輸掉比賽的當下,眾人一片錯愕,不只球員、導演、家長們感到難過,整個劇組也頓時陷入無比的低潮,甚至自責是不是因為拍片影響到了小球員的表現。

廖導演回憶輸球當天,由於球場緊接著還有賽事要進行,所以眾人在還來不及整理情緒之下,幾乎是被迫著趕緊離開球場。那時他跟著小朋友上車,雖然剛開始全車一片死寂,但沒多久,小朋友就因身體間的一些小碰撞而開口鬥嘴,打破了低迷的氣氛。導演們也發現,小朋友在回到飯店後,就已經脫離了輸球的哀傷,迅速恢復以往的嬉鬧與笑顏,反倒大人們還是耿耿於懷,花了好長一段時間來消化「一年來的付出就這麼結束了」。

這一段輸球後的過程,在上映版本中是全部捨棄的,因為導演們認為,對小朋友而言,或許有些遺憾,但「沒有得到冠軍」並不是最重要的。小朋友回到學校後,還是像往常一樣,在下課時間隨便拿了木棍玩棒球遊戲,放學後在河堤用石頭丟九宮格擲準,他們只是喜歡打棒球,如此而已。

共同參與訪談的邊邊角角成員顏嘉瑄,相當關注業餘及學生棒球,結識了不少青棒選手,她說很多學生球員在看過《野球孩子》後都相當感動。在長期不斷參加各種大小賽事的球員生涯裡,許多人已經忘記「開心打球」是怎麼樣的感覺了,但看完電影之後,這些球員都有了繼續打球的動力,因為他們找回了打棒球的初衷。

沈導演聽完嘉瑄的描述後,興奮的說著:「對了!就是這個!」球賽只是一種形式,打棒球的初衷,就只是喜歡打棒球而已。這是導演們藉由這部片,最想傳達的一個意念。

在訪問過程中,曾經提及一個問題:電影拍完之後,導演們對於勝負的看法有什麼轉變?是否往後電影參賽時,對於有沒有得獎就沒那麼在意了呢?「當然還是想得獎!」沈導演說只要參與了「競爭」,沒有人不想獲得最終勝利的,但是他認為,就如同這些小朋友集訓結束後,踏上征戰路途的同時,「作夢這件事便已經完成了」,為了逐夢所努力付出的過程,即是夢想的本質。

導演這席話,也為《野球孩子》這部電影,下了強烈而深刻的註解。

====
原文發表於2009.8.21 UDN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MAIN_ID=115&f_SUB_ID=4628&f_ART_ID=209030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一)尋回童年的初衷

電影《野球孩子》去年曾在台北電影節時放映,也在公共電視上播送,看過的觀眾一致讚譽有加,但如今推進院線,票房卻不如預期,製片由進場的觀眾大多是父母帶著小孩闔家欣賞來推測,《野球孩子》是否被誤會成只適合小朋友們觀賞的兒童片呢?

邊邊角角有幸邀請到《野球孩子》的兩位導演廖敬堯、沈可尚與製片黃茂昌進行訪談,深入與導演們對談後,更可以明確的宣告:這是一部「拍攝給大人看」的電影。

電影裡,富源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們各具特色,有個性活潑、正義感十足的馬志恩,有超齡冷靜的隊長楊聖偉,有平凡卻執著的李啟文,有愛唱歌、說話搞笑的阿貴,也有老是粗心惹麻煩,但也是球隊不可或缺的成員徐弘霖……。乍看之下你會覺得:咦?這些角色個性不就是日本青少年動漫中常見的公式化設定嗎?該不會是導演刻意安排的吧?但別忘了《野球孩子》是一部紀錄片,不可能去要求小朋友們演出什麼樣的角色特質。沈導演說:「我們拍攝的時候發現,原來動漫中的各種角色,現實中是真的都會有!」

於是我們想起自己童年的那群死黨,熱血的紅色戰士可能是誰?老是扯大家後腿但少了他又不行的是誰?童年的自己,扮演的又是哪一個角色呢?

請導演談談最喜愛片中哪一位小朋友時,兩人起初表示真的很難選,因為每個小朋友都好喜歡,硬要他們挑一個的話,沈導演說他最在意的是李啟文,因為啟文像當時的自己,在升上國中前對人生沒有太多的想法,也不是團裡中最出色的人,而啟文單純的個性,讓沈導演擔心他會不會因此遇到更多困難,會不會長大後就失去純真了?

廖導演特別留意的則是馬志恩,他覺得馬志恩的強烈正義感,特別是處理朋友間衝突的時候,就像是團體中的英雄一樣。「因為那個正義感是我小時候做不到的!」廖導演說,馬志恩是小時候遇到打架時,只會在旁邊傻傻地看著的自己,會相當崇拜的對象。

當兩位導演談論起喜愛的小球員,我發現他們的神情彷彿是墜入了時光隧道,正回到過去尋找童年的自己,而口中不斷喃喃敘述著的角色特質,更像是在描述十一二歲時的「沈可尚」與「廖敬堯」。

一開始提到票房是否不如預期時,沈導演說:「會覺得怎麼原本設定的那些已經長大的、可能已經忘記自己童年的大人們,反而是進場最少的族群呢?」

如果你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偶爾會疑惑自己每天的繁忙是為了什麼?如果你正遭遇挫折,或正陷入徬徨不知該怎麼踏出下一步?來看《野球孩子》吧!讓觀眾可以藉由這部電影找尋自己奮鬥的初衷,這是導演們拍攝《野球孩子》時的期許。更推薦大家可以三五好友相約一同進入戲院,《野球孩子》不只是部紀錄片,即使每個觀眾盯著同樣的劇情畫面,卻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一部電影,那名為「我的小時候」的一段故事。

====
原文發表於2009.8.20 UDN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208920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會怕就好!」— 談「勇勇現象」

郭勇志遭讓渡事件,引發PTT上球迷廣大的反對聲浪,如果沒有長期關心PTT中職球迷生態,或許會覺得有些摸不著頭緒。

的確,郭勇志對於牛迷來說是興農陣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要能激起球迷不分「黃綠」,全力支持幫郭勇志在明星賽的先發票選中衝票數,一般以為或許得要像是彭政閔、陳金鋒等多次出征國際賽事,或成績長期維持在聯盟排名前段的頂尖球員才得擁有此等魅力。當然郭勇志的生涯數據也是相當出色,只是依照歷屆明星賽票數的分佈來看,似乎不像是能獲得各隊球迷一致推崇的Super Star。

那麼這次的「勇勇現象」從何而來?這淵源可得由興農二年霸時說起,當年的狂牛表現讓其他球迷著實羨慕,當然也有不少激情球迷對牛隊恨得牙癢癢的,所以在第一屆亞洲職棒大賽時,興農牛代表中職卻成為第一支被「扣倒」的隊伍,郭勇志還遭到對手擊出雙響砲,各種酸言酸語隨之席捲而來,往後亦常常被他隊球迷拿來酸上一兩句當作助興的話題,既使過去幾年成績持續已經「低調」數年的牛隊,偶爾還是會「中槍」。

就在07年4月份,一篇自由時報的報導中,提到日本媒體將郭勇志列為當年亞錦賽時需要注目的球員之一,生性活潑的郭勇志則是回應:「會怕就好」,此語一出立刻成為敵隊球迷的話柄,廣受鄉民愛用,熱度持久不墜;沒想到久而久之,原本用來奚落郭勇志的用詞竟也成為選手個人代表性的標語,郭勇志在中職的「星運」就此大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成為PTT鄉民矚目的焦點。

所以,當郭勇志遭置在被球迷譏為「超渡制度」的讓渡名單中時,鄉民看似一反過去逢勇勇必酸的常態,遍地惋惜之聲,更發動網友在明星賽的票選中灌票給郭勇志,這樣180度的轉變雖然令人訝異,但試想一回前因後果,或許是對於提供過自己這麼多歡樂時光的勇勇突然就這麼離開職棒舞台,令球迷們一時無法接受而感到萬分不捨吧!對這些球迷來說,多年後,他們或許不會記得郭勇志曾經有哪一場的出賽表現特別優異,但他們絕不會忘記當年有位「會怕就好」的郭勇志,成為中職球迷共同的時代記憶。

====
原文發表於2009.7 邊邊角角棒球論壇官網

讓渡制度,荒謬的資方沙文怪獸

中職下半球季在盛夏中展開了新一波的競逐,然而在上半球季剛結束之際,興農牛隊以「不符戰力」的理由將陣中明星球員郭勇志置入讓渡名單,在讓渡期限截止時,由於未有他隊吸收,依現行讓渡制度規定,郭勇志本季將不得再度出賽,明年球季除非回到興農牛隊,否則也不得繼續待在中職打球。

這個事件再度凸顯中職制度上的不合理。不僅被讓渡的球員權益受損,本次案例中,明知讓渡制度有損球員權益,偏要把選手放進讓渡名單中的興農球團,亦背負「違反道德良知」的負面評價,損失了名聲;而若其他中職球團往後有意網羅郭勇志補充陣容,亦將遭受限制而無法如願。當然,喜愛郭勇志卻無法見到他繼續征戰中職的球迷,自然也成為無辜牽連的一方,這種不管勞方、資方,就連消費者也一概受害的章則,居然得以一再被球團引用,實在相當荒謬。

說穿了,中華職棒聯盟根本就沒有把職業棒球當成一項產業來經營。「職業棒球」四字立意顯見,球團就是公司,正派的公司在合法的前提下是以營利為目的,中職的讓渡制度卻像是訂定了一條讓整體企業「名利雙失」的章程,試問當球團老闆們呼籲球迷要多多捧場、呼籲政府伸出援手振興台灣的職業棒球時,有無回頭看看中職到底是不是用「正常產業」的心態來營運管理呢?

教人擔心的是,這種不正常的經營模式並不僅止於中華職棒。台灣的產業結構中,處處可見資方遠遠凌駕於勞方之上,例如:雇主任意資遣員工,員工必須投入極大的心力進行訴訟,才能索回原本應得的報酬;又或是企業無預警倒閉,負責人早已失聯逃之夭夭,導致員工哭訴無門,這些例子在在顯現台灣勞工面對勞資糾紛時所遭遇的苦境。日前甚至有某企業董事長提出所謂的「勇者策略」,建議求職者可以自願在景氣回春前免費上班!我們不禁懷疑,是否台灣的資方多數和這位董事長心有靈犀,認為勞工理當願意免費提供資方試用?而中職聯盟是否也同樣抱持著輕視勞工的資方沙文姿態呢?

企業必須重視員工,並且擁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夠提升整體產值,中華職棒也是一樣。過去這幾年來在簽賭案的陰影下,中職票房始終在低檔浮沉,直到去年奧運中華隊輸給中國,且僅相隔數月便爆發米迪亞球團高層涉賭案,及中信鯨隊解散等重大事件後,各方終於「驚覺」台灣的棒運從中職開始,已經禍延基層生了大病,這才開始著手力挽狂瀾,除了各層級政府允諾經費補助外,球迷們同樣義氣相挺,中職上半季的進場人數創下近年來最高成長幅度,如果中職再不把握此良機進行全面性的革新,以留住球迷對中職的信心,誰敢保證今年上半季的榮景不是曇花一現的假象?

俗云:人助還要自助。當各界對台灣棒球再度投入熱情的同時,中華職棒應該以「沉痾務盡」的魄力取代因循苟且我行我素的陋習,這才是中職得以「繼續轉動」的最大動力!

====
原文發表於 2009.7.15 新新聞周刊 1167期

數據與激情 冤家喜相逢

棒球是一種相當複雜的運動。打擊內容、投球內容、守備內容都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總教練要如何在這些千變萬化的局勢中看出一些端倪,下達最正確的指令呢?

經驗法則或許是一般人行動的憑藉,但醫學臨床研究證明人類的大腦其實挺不可靠,記憶容易發生遺失、錯置…等失誤,若擁有數據紀錄,便能幫助球員及球迷瞭解過往的成績,不需多加鑽研,球迷即可輕易從「打擊率」、「上壘率」、「自責分率」的定義中,一眼看出該球員的表現好壞。棒球百餘年的歷史演化下來,各種數值愈分愈細膩,在「魔球(Moneyball)」一書出版後,棒球數據更成為一門顯學。書中描述大聯盟運動家隊的經理,如何藉由善用棒球數據,將一支大家眼中的窮酸球隊,經營成足以和洋基抗衡的熱門隊伍。這個成功的例子,成為數據派的強力背書。

如何將數據運用在球場上?舉個例子:「在某個球場、在怎樣的氣候下、面對哪位投手先發時,我們應派出哪些球員上場、用什麼樣的打擊策略,即可擁有贏得比賽的最大機率」,這的確是最有效率的求勝模式。棒球數據不像民意調查,可能受到訪問者與受訪者間的心理因素左右而影響數值,球場上play by play的結果,以最忠實的方式記錄下來時,所推論出來的結果往往最接近事實,也因此,數據提供了最精準的分析與預測。

可惜的是,台灣教練對數據的重視程度並不高,一方面,數據派在國內的興起較晚,相關研究結果不如美職、日職普及;另一方面,無法獲得詳細數據以資參考的他們,打球這麼多年來早就獲得了「實戰比數據重要」的結論。

對數據派而言,所謂的「霸氣」、「氣勢」、「態度」這種無憑無據、無法量化也沒有基準的因子,可靠度遠不如統計數字。的確,球員每天的生理、心理狀況都不同,只有每天與球員相處才能掌握最精準的情報,但是數據也是由大量的歷史累積而來,過程中的微小變化不足以大幅改變數值紀錄,因此數據絕對有其參考價值。

但是人類也不是簡單的生物,科學上證實心理思緒會影響生理表現,關鍵時刻的優異表現或失誤,亦足以影響一場比賽的勝負。這樣的說法乍看之下與先前的論述相互矛盾,但我們必須考量棒球是一種「人為」的活動,球迷進場看球,看的可不是數據結果,而是享受激情,球迷與球員、球員與球員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可能像蝴蝶效應一樣拍拍翅膀便起波瀾,這在數據統計中是難以顯示的一個區塊,要完全不考量實戰經驗,等於完全摒棄一個可能發生的變數,這樣的比賽預測可又和理性研究相違背了。

球場上的數據與激情,就像理性與感性,它並非相斥,相反地,彼此相輔相成能使棒球比賽更為精采。賽前的預測與賽後的檢討,需要理性的數據作為憑藉,球賽開打後便是激情的Show Time,理性的數值加上感性的臨場催化,兩者缺一不可,這才是球迷們最喜愛的棒球饗宴。

====
原文發表於2009.6 《Taiwan News》雜誌

球迷的力量

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這次中職工會成立的籌辦人康小姐,得知她花費了多大的心思和氣力,才完成了這次艱鉅任務。康小姐原本並不是出身棒球界的專職人士,但是憑藉著對棒球的熱情,貢獻自己的所學和專長,努力想要為目前的中職做點什麼。

臺灣棒球迷對棒球的熱情,可說是馳名國際,在臺灣舉辦國際賽事時的主場優勢,對各國強隊都造成了壓力,進而產生影響勝負的可能,在2006年La New熊隊參加亞洲職棒大賽時,更是在熊迷朋友自發性的情搜下,整理了對手韓職三星獅的詳盡資訊,交予總教練洪一中,而這份情搜的確派上用場,讓La New熊擊敗三星獅,至今仍為許多球迷津津樂道的一戰。

去年奧運前夕的「大情搜計畫」,也是由熱情球迷在PTT(BBS站)號召大家一起幫中華棒球隊蒐集各國戰力資訊,以及年底又有一批熱情球迷發起「金龍旗再現」—推動金龍旗青棒賽復活的活動計畫,不論這些活動的成效如何,我們都從中看見了球迷們對臺灣棒球運動的付出。

這些球迷都閒閒沒事做嗎?不是棒球迷的人們可能會這樣問。人家都是有力人士,我們只是普通老百姓,真的能有什麼作用嗎?很多球迷也是這樣自我質疑著。

朋友知道康小姐花費那麼大的心力,去籌辦一個跟自己沒有利益相關的工會後,問我為什麼她要這麼做?我想了想後回答:「有能力的話,我也會想要去改變什麼。」

我們都喜歡棒球,支持著臺灣棒球,但是我們也看見臺灣棒球環境還有好多問題與阻礙,那些問題很多都是領薪水的球員或是學生球員無法去處理、解決的,所以有心的球迷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才智的幫忙動腦,或是像我這樣,藉由邊邊角角這個平台發聲的作者群,同樣希望能為棒球運動貢獻自己的看法。

想法沒有絕對的對錯,建議或許也不見得一定有所成效,但是在眾多球迷的相互激盪下,我看見大家對棒球的執著,更希望球員、球團及各界有力人士能體會球迷的熱情,做出對臺灣棒球最好的決策,並確實執行。每一位球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臺灣棒球的發展更好,就算可能招致質疑或批評,甚至各種不堪的惡語,若能引起群眾的共鳴,進而發揮影響力,一切就都值得了。

====
原文發表於2009.2.16 邊邊角角論壇官網專文

陳金鋒生日快樂

 對陳金鋒本人來說,不曉得今年的10月28日是不是一個開心的生日?

去年10月28日,陳金鋒所屬的La New熊隊與統一獅隊進行總冠軍戰的第七場賽事,可惜當天是統一勝利,熊隊錯失了二連霸,雖然陳金鋒獲選冠軍戰優秀球員,但這個生日陳金鋒一點兒也不快樂。

今年熊隊更在季後賽第一輪直落三敗給兄弟象隊,提早向中職十九年說掰掰,而先前才又爆發「黑米事件」。回到臺灣連續三年中職都出現涉賭案件,我想這是當初陳金鋒加入中職時萬萬想不到的。

很多人認識陳金鋒,都是先由媒體上瞭解「鋒哥」的。實質的打擊成績,無庸置疑地將陳金鋒推向臺灣棒球「一哥」的地位,同時在鏡頭裡,我們看到的陳金鋒站在球場中總是認真而嚴肅地面對敵手,既使在場邊也同樣心無旁騖的專注練習,更讓球迷津津樂道的還包括他和電子媒體的互動,對於那些忠實棒球迷口中「不做功課」的記者,陳金鋒的省話風格總是不經意地教人碰個軟釘子。可能在非球迷的眼中,這樣的陳金鋒處事不夠圓融,但由鋒迷看來,這種直率的作法可是相當「性格」呢!

不過,當他加入熊隊後,球迷便有了許多機會接觸鏡頭以外的陳金鋒。常進場觀賽的球迷應該可以發覺,陳金鋒實在是比電視新聞裡「鋒哥」親切多了,尤其是面對小朋友時,幾乎變身成兒童節目中滿臉笑容的親切大哥哥,此外與隊友的互動相當頻繁,不時可以見到陳金鋒捉弄隊友,或是和熟稔的友人打打鬧鬧—「這根本是死小孩行徑嘛!」我曾經在觀眾席上突然有了這樣的感想,但這並非感慨鋒哥的「形象幻滅」,反倒是對如此「人性化」的陳金鋒更添了幾分喜愛;陳金鋒壓根兒不像媒體所傳達出來那樣的倨傲冷漠,而是個和隊友相處融洽,同時又能帶動起球隊士氣的精神領導者。

今年除了La New熊隊奪回總冠軍失利外,中華隊於北京奧運的表現也讓許多國人感到失望。陳金鋒在奧運賽事中因為勉強出賽,令舊有的腰部傷勢更加嚴重,導致奧運結束後休息了大半季養傷沒有出賽。回想陳金鋒在北京的棒球場上揮棒後撐著球棒隱忍痛楚,或是回臺面對媒體採訪時紅著眼說「已經盡力了」,2008年對陳金鋒而言,想必留有許多遺憾,但就當「陳金鋒」三個字不再是臺灣棒球的「神主牌」,球迷們才能更加瞭解鋒哥其實和我們同樣是人類,他也會有傷痛,需要花時間休養;他更像大家的朋友,處於顛峰狀態時,我們讚賀他的傲人成績,在沈潛養息時,陳金鋒同樣需要球迷的鼓勵與支持,球迷絕對是所有職業球員能上場繼續奮戰的最大原動力。

雖然晚了幾天,還是想要對陳金鋒說聲「生日快樂!」祝福鋒哥傷勢早日康復,回到球場上再帶給球迷們許多難忘的感動。

====
原文發表於2008.10 雅虎運動網

我有建仔,我不孤單

我不喜歡說話。好在我也不能說話。

因為我都不說話,自然不會有人找我做陪,除了一個大個兒,只有他老愛坐在我旁邊。

當年,一開始時我是很不習慣。通常大家都是有了需求才想到來找我,解決渴望後立刻掉頭就走,反正我也懶得多看他們一眼;突然有人待在身邊不離不棄,這讓已經孤獨慣了的我感到相當彆扭。

但是幾場比賽下來,發現有他待在一旁也不錯。對我來說,溝通是不需要言語的。即使彼此不曾交談過,但我認為說了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能一起默默地坐著,就是種最好的陪伴了。

於是王成了我的好朋友,連隊友都取笑他是「水桶管理員」。原來自己也會有被人守護的一天,感覺真好!

在場邊我們總是形影不離,有時王的膀子酸了,還會將手臂扥在我身上看比賽,勾肩搭背的,我倆可是休息室中最要好的麻吉拍檔。隊友甚至特地把我旁邊的位置空出來,大夥都知道這兒是王的專屬座位,平時鮮少有人過來打擾,我們也樂於在激烈的比賽之中,擁有這樣鬧中取靜的空間。

唯有去年那個老頭,竟然說要坐在王的旁邊。我才不管別人稱他為什麼總教練的,對我來說老頭就是老頭。

記得那天是「一日總教練」的活動,老頭把兵符交給了隊上捕手,聲稱想享受難得的清閒,要找個最悠哉的位子好整以暇地欣賞比賽,他認為坐在王的旁邊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賽過程中,前幾局老頭還不時向王攀談,因為太吵鬧了我聽不見他們說些什麼,倒是從王的動作看來,似乎也沒給太多的回應。果然,老頭漸漸減少了話題,接著顯得有些坐立不安,有時看著王欲言又止,有時交叉起胳臂抖動著雙腳,兩眼無神地望向遠方。終於在九局下的時候老頭跑上了投手丘。我想,他一定是坐不住了。沒有忍過最後一局還挺可惜的,原本我是完全不看好老頭能在王旁邊待上半小時呢!

據說賽後有記者訪問老頭,問他坐在王的旁邊的感想,老頭說:「跟王坐在一起真的很無聊,唯一發現的,就是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就說吧!一般人坐在王的身邊是不會有什麼獲得的。我想,王應該還是比較喜歡跟我一起坐,我是全場最不會給他帶來壓力的了。

看來只有我懂得坐在王的身邊的樂趣,卻不曾有過記者來訪問我待在王的身邊的感想,他們都覺得我又不講話,一定問不出個所以然。其實我的無言不就是做了最佳的回覆嗎?沈默,就是與王相處時最好的享受!也許各位認為那樣很無聊,卻是我身為一個水桶所感受到最愉快的時光。

今年那個老頭不見了,原以為我可繼續享受與王在場邊的清閒時刻。剛開季第一個月,王的表現相當優異,我也在心裡暗自為他喝采,但五月份一切卻變了樣!

我是不懂那些拿著筆記本人說的「是不是控球走樣」或者「球路被看穿」,倒是認為旁邊那一群打者不知道在搞什麼,怎麼突然集體熄火,還有在牛棚幾個後援投手也不曉得出了什麼狀況,老是提油上場,搞得王在球場中心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這樣是要怎麼放鬆心情來投球呢?

這陣子,我能感覺出來坐在一旁的他心情沮喪,但也只能默默的陪伴著,並且繼續盡自己本分,在休息室提供每位選手水分的補給,希望大家幫幫忙,讓我的好友王拿下第五場勝投吧!

====
原文發表於2008.6 《Taiwan News》雜誌

何謂「真正的雖敗猶榮」?

中華隊回國了。同樣是中華隊,棒球隊與其他項目的代表隊成員心情卻大不相同。其他選手們看到的是媒體溫馨的慰問,棒球隊員卻必須面對媒體嚴厲的提問,球員回到臺灣這塊土地,臉上卻不見歸鄉時該有的放鬆心情,成員們一位比一位低調,一位比一位神情嚴肅。

蘇麗文選手在跆拳道場上負傷應戰,每次跌倒又掙扎著爬起來,在裁判未宣佈比賽結束之前永不放棄的精神,令許多觀眾為之動容,既使最後吞下敗仗,蘇麗文帶給臺灣人民的,早已超越了勝負。

但筆者在為蘇麗文奮戰精神感動的同時,卻又為中華成棒隊而感慨。比賽結束後,許多關心奧運賽事的觀眾發表「這才是真正的雖敗猶榮」的看法,言下之意,代表他們不認同棒球隊的一分惜敗稱得上什麼榮耀。看到這些言論以及媒體對待棒球選手的態度,著實為球員們感到委屈。

許多國際賽才出現的中華隊球迷及媒體記者們,他們看不見陳金鋒揮棒後忍住疼痛的畫面、看不見林智勝因為拉傷肌肉必須針灸止痛的畫面,很可能也不曉得蔣智賢患有先天性糖尿病,每天必須控制血糖才能繼續在棒球場上拼戰的故事。

看到這麼多人為負傷搏鬥的蘇麗文感動,卻越凸顯台灣球迷的無情。相信大家都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位體育選手如此強忍著痛楚堅持完成比賽,但卻又不禁懷疑,是不是要讓許多球迷看到陳金鋒揮棒後倒在打擊區上、陽建福投投後倒在投手丘上,又或者張泰山必須放棄生子的希望卻還是無法幫助球隊晉級四強的劇情,這樣棒球隊員才真正有資格接受「雖敗猶榮」四個字?

誠如總教練洪一中說的:許多球員帶著更重的傷勢回來了。但當看到接機的連線畫面,平日不曾關注臺灣棒球發展的媒體們對球員進行語帶責難的訪問,我在想是不是這些球員們也該拄著拐杖,或手臂吊著三角巾才能避開記者的批判?也才不至於會有立委說出應捐出部份獎金做公益的風涼話來?

場上的競技是無情的,但在場外,運動員所必須面對的卻更為殘酷。比賽輸了,代表隊理當檢討過程的缺失,並備有接受批評的風度,但真正支持棒球的球迷,更不願看見自己喜愛的球員必須要成為悲壯的英雄角色,才能毫無愧疚地承負入選國手的榮耀。

====
原文發表於2009.8 雅虎運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