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三)見證孩提時的純真

野球孩子在大賽前的集訓中,球員徐弘霖因為老是不抄聯絡簿,令教練非常生氣,對他訓斥著:「讓你繼續留下來的話,難道其他小朋友不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你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打球?」弘霖相當懊悔,央求教練再給他一次機會,教練要他去問其他隊友願不願意讓他留下來,再回報結果。

我八卦地向導演提問:該不會真的有人不希望他留下來吧?沈可尚導演回答,小朋友們不會那麼心機的勾心鬥角,大家當然都不希望有人離開,重要的是隊長楊聖偉問了徐弘霖一句話:「你自己到底想不想留下來?」弘霖點點頭說自己想要留下來,於是所有小朋友們就開始幫忙想一個「漂亮的說法」,好說服教練。

我表面上平靜地聆聽導演述說著他的觀察,但心中可是暗自驚覺自己難道已經「世故」了?不然怎麼會認為可能有人不希望團體中有個「拖油瓶」?

回想起在戲院裡,劇情進行到比賽的最後半局,富源國小落後一分,二出局、一壘上有人,徐弘霖站在打擊區上。即使我已經知道比賽是輸球收場,但我還是相當地緊張,我真怕弘霖會成為結束比賽的最後一位打者。如今對當時自己的擔憂感到好笑——這群小朋友的腦袋裡,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戰犯」二個字吶!

或許這也是一種城鄉差異?相對於電視上美語學苑廣告中,以英文自豪地說著未來想當總統、抱負是治理好國家的小大人,至少我在花蓮富源國小這些孩子身上,嗅不出絲毫世故的氣息。他們不會去算計團體中誰付出了多少,自己又收到多少回報,他們只想著該怎麼做才能幫上朋友的忙。

就連在電影文宣上被描述成具有超齡氣息的隊長楊聖偉,別看他總是必須板起臉孔擺出威嚴,好讓調皮搗蛋的隊員們乖乖進行練習,但是在某次看似嚴肅的訓練氣氛裡,卻又不禁做出搞笑動作,逗得隊員們紛紛笑開懷。

廖敬堯導演說,在進行剪接時真的很不想保留這段劇情,因為自己心目中那個形象總是成熟穩健的隊長,不該會有這樣搞笑的動作啊!廖導演靦腆笑著說:「我實在不能夠接受!」倒是沈導演堅持這段畫面剪進影片中,「那也是楊聖偉真實的一面呀!」

不只在全是小男生的球隊裡看見真摯的情感,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感情也同樣純真。電影的前段,有位小女孩耐著性子教導心不在焉的陳凱文算數學;而在全國大賽比完之後,小女孩為了準備畢業典禮上要表演的舞蹈,一個人在司令台上獨自練習著,不知道過了幾個八拍,幾個小男孩走入鏡頭中跟隨著一起練舞,帶頭的、也跳得最好的就是陳凱文。

導演說這兩段劇情的發生時間至少相距半年之久,原本劇組都忘了主動上前陪著小女孩練習的小男生,跟先前教數學場景中的男孩會是同一人,所以在他們拍攝完畢後進行所有影片的瀏覽時,發現這個「巧合」都感到非常驚喜。驚喜的是,他們看見小朋友們在對異性開始萌發特別情愫,但又不懂得怎麼表達的階段,以默默地彼此幫助、彼此守護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情感,不管那是愛慕或是相互欣賞的友誼,都教人萬分感動。

看完野球孩子這部電影,也重新見證了孩提時純真的美好。

====
原文發表於2009.8.22 UDN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093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